吴钢与最早的中国照片 · 赵俊毅

作者:赵俊毅   来源: 津门网   
摘要:1843年,法国摄影家于勒·埃迪尔在广州和澳门拍摄了一批银版照片;2012年,珍藏于法国摄影博物馆的这些原版照片远渡重洋运回原拍摄地展出,促成此事是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文化活


最早的中国照片拍摄者、法国摄影家于勒·埃迪尔

  1843年,法国摄影家于勒·埃迪尔在广州和澳门拍摄了一批银版照片;2012年,珍藏于法国摄影博物馆的这些原版照片远渡重洋运回原拍摄地展出,促成此事是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文化活动部负责人、摄影史学家吴钢,如果没有吴钢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我们不可能足不出国亲眼目睹170多年前的银版照片。

摄影经过

  摄影术发明仅四年时间,法国海关官员于勒·埃迪尔便携带达盖尔银版摄影法的所有器材,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广东和澳门,拍摄了一批风光、建筑和人物照片。在此要强调说明一下,达盖尔式的银版相机使用的是新月式镜头,这种镜头通光极差,加之银版本身感光度极低,所以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拍摄风光、建筑还容易些,尤其是拍摄人物极难,在几分钟的曝光时间里,人物很难做到一动不动。为了成功地拍摄人物照片,首先要选择阳光充足的天气,有时候要用金属支撑架把人的脖颈固定住,拍摄一个人还容易些,拍摄几个人合影就更困难了。

  达盖尔银版摄影法是一种极为繁杂的摄影方法,需要摄影者娴熟地掌握工艺流程,它的操作方法是在抛光的铜版上镀银,并用碘蒸汽熏镀银面,使之产生具有感光性的碘化银。把这种具有感光性的银版放入片匣内,迅速拍摄,然后再用水银蒸气熏镀银面显影。在银版的受光部位上,水银和银化合成有光泽的汞合金组成影像中的亮部。银版上未受光的部位,没有汞合金生成,仍以碘化银形式存在。显影后的银版再经大苏打溶液定影,把碘化银溶解掉。于勒·埃迪尔在来中国之前,已经熟练地掌握达盖尔银版摄影技术了,他在中国呆了两年时间,拍摄了大量的银版照片,为了表示对中国人的友好,他经常把拍得的银版照片送给被拍摄者,回国之前,于勒·埃迪尔只带回37张银版照片和他的日记本,这些照片完好地保存下来了,后来被法国摄影博物馆收藏。

发现宝贝

  摄影史学家吴钢经常到法国摄影博物馆查阅资料,按吴钢自己的说法,去博物馆查阅资料就像食客进饭馆一样,先找座位坐好,然后服务员就拿着“菜单”过来了,按“菜单”点自己爱吃的“菜品”,不一会儿,服务员就拿着他所的“菜品”摆在她面前了。吴刚就用点菜的方式,查阅到于勒·埃迪尔曾在中国拍摄银版照片的信息,于勒·埃迪尔拍摄的银版照片在法国摄影博物馆众多藏品中,并非最早期、最珍惜、最著名的照片,所以这些中国题材的银版照片没有在博物馆的展厅里展出,照片被封存在博物馆的保管库房中。自吴钢知晓最早的中国照片收藏于法国摄影博物馆,他就像中了魔症一样,从此惦记上这批中国题材的银版照片,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照片运到中国去,让中国人能亲眼看看这批银版照片。

寻找时机

  2000年4月,中国摄影家协会与法国驻中国使馆文化处合作,把法国摄影博物馆的老照相机运到中国,在北京举办了世界老相机精品展览。吴钢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在启动老相机展览来中国之前,也想把最早的中国照片一同运回来展出,可这批珍贵的银版照片包装、运输、保险费用相当昂贵,当时国內的经济情况还无法支付这些费用,而法国使馆文化处的经费也有限,所以老相机展出了、老照片未能展出。促成中法的摄影文化交流是吴钢人生之夙愿,好事仅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因资金等问题搁浅,吴钢并没有丧失信心,他耐心的寻找时机。


摄影史学家吴钢(左)与法国摄影博物馆副馆长在库房观看最早的中国照片

2012年初,姜昆随中国曲艺家协会代表团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参加巴黎中国曲艺节,当时姜昆还兼任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的秘书长,“财神爷”姜昆来法国访问,吴钢以老朋友的身份自然要以主人的方式接待。吴钢把法国摄影博物馆珍藏一批最早的中国照片向姜昆诉说一遍,姜昆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当时就决定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出面参与这个展览。

有了资金的来源,吴钢便带着姜昆、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殷福一起到法国摄影博物馆与馆长高尔德维勒见面,洽淡展览的具体事宜。法国摄影博物馆是一座国家级别博物馆,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政府设立在巴黎的文化机构,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又是中国文联直属的部门,由于三方都是国家的公立文化机构,所以洽淡进行的很顺畅并达成了展览的意向。

先睹为快

最早的中国照片在中国展出的事宜基本谈妥,法国摄影博物馆的副馆长这才把吴钢带到博物馆的保管库房中,这是一间常年恒温恒湿的库房,大部分法国的摄影资料都保存这件库房里。吴钢对于勒·埃迪尔拍摄的中国照片仰慕已久,但所见到全部是印刷品或复制品,当副馆长把170多年前的原版照片摆在他面前时,吴钢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事,因为他期待这一天已经十几年了。吴钢是中国人里第一个看到这批原版照片的,而且他还要把这批原版照片带回拍摄地展出,让国人看看170年之前中国人的模样,建筑是什么模样。


广州的欧洲商馆区


Pon Tin Quoi一家照


澳门


澳门氹仔口岸


澳门的妈阁庙正门


澳门进香的庙


澳门南湾建筑一景


澳门南湾景观


广州


广州的达官显贵府邸


广州的欧洲商馆区


广州官员


广州街头的民众


广州市郊的潘仕成别墅主楼(潘仕成是清朝顶戴花翎第一等大官员)


在阿基米德号轮船上的合影

  因为于勒·埃迪尔是流动式摄影,并不在相对固定的暗房操作,拍摄之前银版加工以及拍摄之后的工艺处理均受到了环境的限制,所以这批照片或多或少存在着质量问题,也就是说,照片见光越多越容易变黑,从而缩减照片的寿命,再者运输途中,银版照片一旦受损将无法补救,原因是达盖尔的银版与玻璃版的负片不同,达盖尔银版摄影法只能得到一张左右相反的正像照片,而玻璃版的负片可以大量印制正像照片。法方出于对银版照片的保护考虑,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就是用银版摄影法对着原版照片翻拍,然后用翻拍后得到的银版照片拿到中国展出。为了让中国人看到原版照片,吴钢反对用这种翻拍复制方法,坚持要求用原版照片到中国展览,法方最终还是答应了中方的要求。

亲人不亲

  2012年12月15日,在北京华彬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前尘影事—最早的中国影像展》,后来又在浙江丽水和湖北武汉巡展。为了看这个展览,我与电视导演沈好放约好一同来,当时沈导正热衷于湿版摄影,他还想进一步了解银版摄影的方法。展览开幕第一天,偌大的展厅只有我和沈好放两人参观者,我两在展厅里又参观又拍照足足呆了一上午,还只有我们两个人,出于好奇我问工作人员,今天是开幕第一天吗?“是啊”,为什么没有开幕仪式?“昨天下午已经举行过开幕式了,今天是对外开幕”,原来如此,谢谢!“不客气”


《前尘影事——最早的中国影像》签约仪式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

  所有的达盖尔银版摄影器具包括达盖尔式照相机,还有最早的中国照片原件,如此重量级的展览,开幕当天只有两名参观者,令人不解!记得展览开幕之前,专家们把这次展览比喻为“老照片回娘家”,可老照片真的回到了娘家,娘家人并未表示出亲热的态度。前不久,吴钢打来越洋电话,我们还探讨此事,我认为参观人数不多有四点原因:一是《前尘影事—最早的中国影像展》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很多摄影者并不知晓这个展览。二是举办的内部开幕式,所聘请的社会名流大都与摄影不相干,这些人并没有起到口口相传的宣传目的。三是摄影界名人大腕个个端着架子,举办方的请柬不到,即便是想看看最早的中国照片,也不会屈尊给举办方捧人场。四是国内的摄影家只是把摄影史挂在嘴头上,他们拿着自己拍的照片,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台下的学生说,“今天的影像,就是明天的摄影史”实际上,摄影家关注的不是摄影史,而是关注自己的照片能不能载入摄影史,而真正的摄影历史的展览就在他们的家门口,他们表现的很冷漠,亲人不亲。

结束语

  吴钢给我打电话时聊到,于勒·埃迪尔有写日记的习惯,他把在中国的经历和拍摄时的情景都用文字详细记载下来,使得这些照片有详实的文字佐证。据埃迪尔的日记所写,他为许多中国人拍摄了照片,都送给了被摄者本人,而他自己没有能够留下来,因为当时的达盖尔法摄影每次拍摄只能得到一张照片。历经170多年,于勒·埃迪尔送给中国人的银版照片哪去了?难道连一张照片也没保留下来吗?于勒·埃迪尔送给中国人的照片一张也看不到,而于勒·埃迪尔带回法国的照片和日记却完好无损,170多年之后又返回中国展览,对此,我们整个民族应该反思。

  由于旅法摄影家吴钢热衷于摄影史的研究,自发现于勒·埃迪尔拍摄的银版照片之后,为了促成最早的中国照片返回祖国展览,十几年锲而不舍,机智的巧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最终好事成真。凡事要饮水思源,对此,我们应该感谢吴钢先生。

声明:部分文章内容来自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文章

相关老相机

推荐专题
热门故事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