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百年---传统胶片

作者:老相机博物馆   来源:祥升行摄影   
摘要:美国人,乔治-伊斯曼一直致力于照相干版的量产。1879年发明了涂布设备。1881年1月伊斯曼干版公司成立,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极大推动了摄影的普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摄影术的诞生——成像系统和影像载体

与今天的数码相机把成像系统和影像载体放在一起提供给消费者不同,摄影术的发明必须分别来谈成像系统和影像载体的出现。有关最早的成像系统,现代文献记载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画家为确定景物的透视关系而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作的暗箱。后来又在暗箱上安装了透镜,利用凸凹透镜组合来成像,这就是照相机的雏形。但只有成像系统而没有把影像留住的载体,还不能算摄影术的诞生------所以直到1839年法国科学院公布达盖尔的银版照相术,摄影术才算正式出现。

影像载体——感光材料的原始形态

达盖尔的照相术是利用镀银的铜板暴露在碘蒸汽中产生的碘化银感光的,随后又出现了把纸基先后浸入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的卡罗照相术。后来又发明了用火棉胶这种粘稠液体作为卤化银载体,把溶入了卤化银的火棉胶涂在玻璃板上的照相术。不过这种火棉胶在干燥后就不能被液体浸入了,所以显影液必须在其干燥前发挥作用。因此这种照相术必须现场制备材料,现场拍摄,并且立刻冲洗,俗称湿版摄影。

感光材料发展的转折点——照相干板的发明和普及

1871年,英国人马多克斯发明了用明胶取代火棉胶的干版照相术,因为明胶在干燥后也能对其中的卤化银进行显影,所以在时间间隔上,感光材料的制造和使用从此就可以完全分开,因而使照相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为可能。在这之后的几年间,一位美国人,乔治-伊斯曼一直致力于把这种照相干板投入批量生产的研发工作中。在1879年,他发明了用于大量制造照相干版的涂布设备。第二年,他开始租用厂房涂布干版。紧接着在1881年1月,伊士曼干版公司成立了。从此,感光材料成为一种产品,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在美国以及全世界推广开来,极大地推动了摄影的普及,使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一款相纸的推出

照相干版是装在相机里拍照用的,拍完冲洗后得到的影像是负像,要得到照片必须再进行一次曝光和冲洗,所以需要开发用来制作照片的感光材料。1884年,伊士曼相纸开始上市,这使得摄影术的发展达到与今天传统影像制作类似的形态。

左图为1929年( 左)乔治伊士曼和(右) 托马斯-爱迪生在一起。 右图为1890年柯达的生产车间。

第一款胶片的制造

1885年,美国人乔治伊士曼将胶片研究开发出来,这是第一款类似我们今天使用的涂布在透明片基上的胶片。但是这种透明片基较厚且不具延展性,因而这种胶片更象我们今天所用的页片,而不是胶卷。正因为意识到这种片基的局限性,乔治-伊士曼开始大量雇佣科研人员,力争尽早开发出具有商业价值的能够弯曲和展开的透明片基,即胶卷片基。1889年,第一款涂布在能够卷曲和展开的透明片基上的胶片开始在市场上推广。这种具有延展性的胶片使得托马斯-爱迪生在1891年发明活动电影成为可能。 同年,伊士曼公司成立,取代了之前的伊士曼干板和胶片公司。

早期胶片的发展轨迹------相机和胶片同步前行

早期新胶片的推出都伴随着新相机的推广,道理很简单,那时还没有相机保有量的基础,你光卖我胶片,我用什么拍啊?为了更好的说明胶片是如何普及的,这里简单提一下对胶片的普及起到关键作用的两款相机。1888年,柯达牌相机开始以这样的广告在市场上推广------你只需按快门,剩下的我们来做。这款相机使大众认识到,摄影不再是有识之士的高级体验,而是普通人智力所及的活动。当你拍完后,你只需把这个柯达牌相机寄给柯达公司,他们会把里面的胶片取出来,冲洗并制作照片,再把一个新胶片装进去,连同原底片,照片和相机一起寄回给你。1900年,柯达公司推出第一款著名的伯朗尼相机,这种相机当时只卖1美元,所使用的胶卷只卖0.15美元。历史上第一次,摄影成为普通百姓财力所及的爱好。

胶片规格的定型

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也就是1930年前后,现代常用的胶片规格从柯达的数百种规格中渐渐趋于定式成型。就大众使用相关程度来看,其系列规格大体为民用、专业摄影胶片系列和电影胶片系列。

民用及专业摄影胶片系列规格:
(还有很多特种用途的胶片。如红外,航拍等)
胶卷110,120,135,220, 页片4X5英寸,5X7英寸,8X10英寸

电影胶片系列规格:
底片8毫米,16毫米,35 毫米,65毫米, 拷贝片:16毫米,35 毫米,70毫米

民用及专业胶片发展的主要类型

从历史上看,民用摄影和专业摄影使用的胶片主要有三类,即黑白负片,彩色负片和彩色反转片,其中彩色反转片又分为用K14工艺冲洗的柯达克罗姆系列和用E6工艺冲洗的柯达埃克塔克罗姆系列以及富士和爱克发的系列。

黑白负片的制造最早可追溯到1885年,即伊士曼推出第一款涂布在透明片基上的胶片,但是这种早期的黑白胶片只对蓝光和绿光有感光作用,俗称正色片。直到1906年合成出使乳剂对红光有感光作用的增感染料,才使制造对全光谱感光的黑白胶片成为可能,所以现代黑白胶片通常在包装盒上标注着全色片,即对全光谱有感光作用。最著名的一款黑白胶片TRI-X是柯达公司在1954年推出的,直到今天还能买到。另一款黑白胶片KODAK T-MAX P3200是1988年推出的,据称这款胶片的改进型可经过迫冲显影达到25000的感光度,这恐怕是迄今为止所有胶片的感光极限了。

应用K14工艺冲洗的柯达克罗姆彩色反转片出现在1935年,因为这种彩色反转片的乳剂构造类似黑白胶片,色彩是在冲洗胶片时加上去的,所以它的出现早于其它彩色胶片。最初的柯达克罗姆胶片只有为电影爱好者提供的16毫米规格,随后在1936年推出了35毫米的幻灯片规格和8毫米的家庭电影规格。因为它的冲洗工艺非常复杂,再加上使用量的减少,柯达公司在2009年不得不停产这一类型的彩色反转片。

1942年,柯达推出为彩色相纸印相设计的KODACOLOR胶片,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彩色负片。随后彩色胶片的发展得到各个感光材料制造商的青睐,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摄影技术已全面进入彩色时代。同时随着彩色相纸和彩色照片冲印店的配套发展,大众消费的主流也从黑白照片转移到彩色照片。以柯达品牌为例,1942年以后,彩色负片又经历了长足发展,并于1982年推出了KODACOLOR VR 100 胶片,该胶片首次应用了卤化银乳剂制作技术中的最新突破------T颗粒技术。在1988年,柯达推出了面向新闻摄影记者的Kodak EKTAPRESS GOLD系列胶片。又在1994年推出柯达皇家金胶卷。面向人像摄影市场的KODAK PROFESSIONAL PORTRA彩色负片是在1998年推出的。

1946年,柯达推出埃克塔克罗姆系列彩色反转片,这是世界上第一款用E6工艺冲洗的彩色反转片,同时推出了摄影师能够自己操作使用的洗片套药,因此这种反转片的普及程度很快超过了柯达克罗姆系列,成为后来被广泛认可的彩色反转片。其它品牌的制造商也先后开发出多种用E6工艺冲洗的彩色反转片。统观各个品牌最近二十年的反转片开发,有两个系列最有影响,即柯达的E100系列和富士的维尔维亚系列。

不同用途的胶片

胶片除了用于民用和专业摄影,以及电影摄影,还有很多其它领域的应用。最为熟知的就是每个人体检时都会用到的医用X光胶片。如果说医用X光胶片是给人体拍照用的,那么还有一种X光胶片,即工业探伤胶片,就是给诸如高压锅炉等工业设施拍照用的。事实上,X光感光材料的制造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干版照相的年代,就已经有了这类材料。另外,常去图书馆的人会遇到在缩微资料库检索资料的机会,而这类缩微胶片最早是柯达公司于1928年推出的,当时是为了简化银行单据记录而开发的。就象许多新技术都会在战争中得到应用一样,航空摄影相机和航空胶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1917年开发出来的。上一节提到的正色片,主要应用于印刷行业中,随着电纸书取代纸书,这类胶片的使用也会越来越少。

柯达引领主流胶片的发展和更多品牌入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在1955年以后,柯达以外的其它感光材料品牌开始快速发展。这是因为根据1954年签署的一项 协议,柯达从1955年开始销售的彩色胶卷中不再包含胶卷冲洗费,从而使胶片制造业和洗印加工业分离开来,因此洗印加工业得到了迅速普及的机会,这种极高的普及度,反过头来又带动了胶片的销售增长,真可谓相得益彰。在此,除了柯达品牌,富士,爱克发,伊尔福等主流品牌也加入进这个市场, 展开市场份额的竞争。

胶片的鼎盛时期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胶片制造业的发展和洗印加工业的发展的相互促进,胶片的普及开始进入全盛时期。这一盛世一直持续了三十年,直到2000年前后,数码相机在市场上的兴起。在这三十年间,不仅主要工业国家都有自己的胶片品牌,就连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都先后开发出自己的国产胶片。如果只看黑白胶片,那品牌就更多了,光中国就有乐凯,申光,上海,公元等近十个。

数码相机兴起后胶片的发展趋势

如今,数码相机的应用已无所不在,虽然不敢说到了数码相机的鼎盛时期,但胶片确实是踪影难觅。想当初,在公元1999年,一走进家乐福超市的大门,在最显眼的货架上,挂满了不同感光度的柯达胶卷。现在,即使你走进摄影器材城,你也要多转几个摊位,才能掏到一两款胶片,也许并不是你想要的那款。但事实上,两大胶片制造商,柯达和富士,在最近几年都没有停止新型胶片的研发。在这种大环境下,柯达近年两款新胶片的发展趋势是朝向更精细、更专业的走向。但这也是几年前的事了。

2010年,柯达推出了一款专业人像彩色负片KODAK PROFESSIONAL PORTRA 400,400度的感光度使曝光宽容度在不损失细腻颗粒度的前提下,达到最大化。

2011年,柯达推出了一款50度的电影胶片,KODAK VISION3 50D,从感光度可以看出,这是迄今为止,颗粒最为幼细的胶片,不用问,它的细节表现和色彩再现都会十分卓越。


告别辉煌!

如果说,数码相机还未进入登峰造极的阶段,它必然还有需要提升的空间,那么这一空间就是胶片所要独享的优势,即更大的曝光宽容度和更精美的细节与色彩。

按编者的理解其中的空间之一:数码相机的重要成像器件CCD或CMOS的噪声依然对一个追去求精细的胶片摄影者来说是难以克服的问题,因为噪声淹没了一部分影像信息,在不得不滤除噪声的同时这部分信息也被滤除掉了,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照片中的空气透视信息,那么失去的就是胶片成像的景深感,随着远去的景物,透过空气距离的增加,其反差,色纯本应将自然地降低,但CCD的降噪处理后这部分信息失真了,人们视觉所习惯的距离感变弱了。


图; 变革中的柯达

今天对于绝大多数场景的摄影需求,数码相机都能完全应对,不少领域已超越胶片。 相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CCD或CMOS的原始噪声会被降低到更小,但这还需要时日。胶片终将成为少数摄影发烧友的奢饰品或是特出领域的少数应用!

本文作者于水峰先生是前柯达中国有限公司专业胶片冲印品质控制专员,先后任职于柯达专业摄影部、柯达厦门胶片工厂以及电影部、柯达(北京合资)电影胶片洗印厂,是柯达胶片冲印领域中国区的领衔技术专家。本文曾略有改编在《中国摄影》刊登。

声明:部分文章内容来自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文章标签

相关文章

相关老相机

推荐专题
热门故事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