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事溯源》第十二章 立体摄影

作者:吴钢   来源:《影事溯源》   
摘要:人的眼睛能够看出景物的远近效果,这是因为人的两只眼睛中间有一定的距离,造成良知眼睛看到的景物影像有一定的差异,而左眼和右眼看到的视角也不相同。人的大脑就是根据这种


台式立体摄影观片器的早期广告


图13-1  达盖尔法金属版立体照片
法国摄影博物馆藏品照片

人的眼睛能够看出景物的远近效果,这是因为人的两只眼睛中间有一定的距离,造成两只眼睛看到的景物影像有一定的差异,而左眼和右眼看到的视角也不相同。人的大脑就是根据这种差异感觉到立体效果,立体摄影也就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立体相机有两个镜头,镜头之间的距离与人的双眼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拍摄时,两个快门同时开启,拍摄出两张相连的照片。把这两张相连的照片放在特制的观片器里,观片器也有两个镜片,它们之间的距离和人的眼睛的距离是一样的,通过观片器观看这两张照片,立体感就非常强了。

在摄影术发明对外公布的前一年,英国物理学家威特斯顿(Charles Wheatstone)就科学性地解释了立体视觉的原理。他制作了一台示范的仪器,这个仪器由两个竖着的镜子组成,都装在一个直角上。从两个镜子当中的连接部分观看,可以看到立体的效果。威特斯顿6月份在伦敦召开了名为“生理和视觉上的贡献”的发布会,提出了使用两片透镜,摆放在与人的两只眼睛之间的距离相等的位置上,可以得出立体效果的理论。

与微缩、放大、彩色等摄影技术不同,人们对立体摄影的探索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几乎与摄影术发明的同时就出现过立体摄影照片。前面提到的1839年8月,法国政府对外宣布达盖尔法摄影术诞生,并且面向全世界免费提供专利技术,而达盖尔法摄影术又被称为银版摄影术,是在一块镀银的金属版上直接拍摄出正片的摄影技术。

第一批使用达盖尔法的摄影师,同时也是摄影术的推广者贝亚德(Richard Beard),在摄影术刚刚发明的1840年,与库兰(Henry Collen)合作,研制出一种能够产生立体感效果的达盖尔法摄影新技术。他们在一台相机上装上一个简单的镜头,横向移动,对一个物体拍摄两次。镜头横移的距离大约是6cm,和人的两眼间的距离差不多,因此在这种金属版银版正像照片上面拍摄出立体效果。

英国人布鲁斯特(David Brewster)在1844年也有关于立体镜的论述。1847年,他已经设计出了有两个镜头的立体相机,但是由于在英国找不到高质量的镜片,他来到巴黎,在穆瓦尼奥(Moigno)牧师的介绍下认识了杜保斯(Jules Duboscq)。两个人交流后,研制出立体相机的样机。他们把相机拿到法兰西学院,介绍他们的发明,可惜这里的院士年纪太大,老眼昏花,看不清楚照片上的立体效果。

后来,英国举办世界博览会,他们就在博览会上宣传和演示他们的立体摄影。功夫不负有心人,观片器里影像远近分明的逼真立体效果,得到了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和她的臣僚的赏识。年轻的女王与老迈的院士不同,她不但对新生事物充满兴趣,而且完全看清楚了照片上的立体效果,所以对这种全新的摄影方法大加赞扬。尊贵的女王都被吸引住了的立体摄影,立刻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人们看到,摄影室里拍摄的立体人像显得活灵活现,更加生动。还有许多人到外面拍摄风光,拍出的景色重叠,远近分明,立体摄影的相机和观片器开始畅销。

在摄影术发明后不久,立体摄影就开始出现,准确地说,立体摄影是与摄影的发明同时发展起来的。现在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摄影文物中还可以看到,最早的立体摄影照片,就是使用第一代在市场上推广的摄影方法,达盖尔的金属版摄影法拍摄的。法国在1855年就生产了使用达盖尔法拍摄立体摄影的木制相机,采用抽屉式伸缩调焦,铜制镜头上面有齿轨调焦装置。这台相机后背上使用的装载金属感光版的片夹和这台相机拍摄的金属版立体照片都保存至今,这是在一块沉甸甸的铜板上直接拍摄出来的正像立体照片,而不是后来才开发出来的火棉胶玻璃版负像立体照片。


图13-2  法国1855年生产的达盖尔法木制立体摄影相机
吴钢  摄影


图13-3  木制立体相机使用的片夹
吴钢  摄影

由于立体摄影与常规的摄影方式不同,所以必须使用特殊的观片器来观看。这种观片器由两片透镜组成,两片透镜之间的距离与人的两只眼睛之间的距离相同。早期的达盖尔法立体观片器是框架形结构,可以称为框架式立体观片器。1895年生产于美国的Perfecscope框架式立体观片器,是比较早期的金属制作的立体照片观片器,装载两片立体照片的架子可以前后移动,调节焦距,光线直接照射到照片的表面,观看者眼睛放在两片立体照片的架子可以前后移动,调节焦距,光线直接照射到照片的表面,观看者眼睛放在两片透镜后面观看。立体照片可以给观看者带来身临其境的视觉享受,很受顾客的欢迎,所以发展很快。许多厂商都开始生产立体相机,品种也多种多样。1860年法国生产的全铜制作的立体相机Bertsch,工艺精湛,十分罕见。


图13-4  1895年生产于美国的Perfecscope框架式的立体观片器
吴钢  摄影


图13-5  1860年法国生产的全铜制作的立体相机Bertsh
吴钢  摄影

在达盖尔银版摄影法之后,迎来了火棉胶玻璃版摄影法。这种方法与之前的达盖尔法摄影术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是直接正像摄影术,也就是把正像照片直接拍摄到金属感光版上,显影后就可以看到正像的影像,因为每次拍摄只能得到一张照片,也有人把这种金属版照片称作是“独一无二的照片”;而后者则是间接负像摄影术,就是把影像拍摄到玻璃感光版上,显影后得到负片,再经过晒印,在相纸上得到正像照片,也可以通过多次筛银得到许多相同的照片。使用火棉胶技术的立体摄影方法,可以拍摄出两张连接的玻璃版负片,用这两张负片洗印出来的照片当然可以延续使用框架式的观片器观看立体效果。不过后来人们发现,玻璃感光片通光性好,不如干脆把观片器直接对准光线观看,效果更佳逼真,但是这时看到的是负像,黑白是颠倒的。如果能够把黑白再颠倒过来,做成真正的正片透明片,就可以直接在观片器里对准光线观看了。基于火棉胶的负正系统的日益完善,人们很快从“负片的玻璃版透明片可以晒印出正像照片”的原理中得到启发,如果使用与拍照时相同的玻璃负片来代替相纸,不是就可以得到正像的透明片了吗?精明的商人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发财机会的,于是思维与动作同时运转起来,很快,又有专门把负像的立体透明片转换成正像立体透明片的复制器生产出来。如图13-6所示是一台钢琴式的复制器,由巴黎的Reichard兄弟公司制作,机身内是灯箱,后面有散热烟筒。复制器的正面可以摆放有两个影像的立体玻璃版负片,上面再压上一块未感光的玻璃版感光片,盖上盖板,利用灯箱里的光源曝光,曝光后,就像洗印照片一样,可以复制出一张玻璃版正片。用这台机器,使用一张玻璃版负片,就可以复制出许多的正片玻璃版透明片。因为这种复制器是为专业照相店设计生产的,每台机器可以为许许多多的顾客服务,所以这种复制器当年生产的就很少,也由于火棉胶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因此留存至今的就为数极少了。


图13-6  钢琴式玻璃立体片复制器
吴钢  摄影


图13-7  复制器的正面局部,可以清楚地看到玻璃立体照片
吴钢  摄影


图13-8  成套供应的杜保斯(Jules Duboscq)立体观片器
吴钢  摄影


图13-9  Jules Duboscq立体观片器的铜制镜头
吴钢  摄影

早期的立体观片器是成套供应的,购买时已经有了玻璃版立体照片。这些立体照片,是专业摄影师在世界各地拍摄的新奇景物。当时很多人成套购买,可以观看到许多新奇的景象,而且有逼真的立体效果,给观看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增加了知识,所以很受消费者的欢迎。这种成套供应的立体观片器,在市场上一经推出,就受到追捧,称为当时市场上送礼和自用的时尚商品。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855年在法国巴黎生产的,以立体摄影发明人之一的杜保斯(Jules Duboscq)名字命名的立体观片器,与成套的8cmX17cm的玻璃版立体照片成套出售。观片器用高档硬木制成,铜制镏金镜头,造型古朴而又精致。

法国在1861年生产的ADOLPHE BERTSCH豪华型手持立体观片器(图13-10)和与之配套的装载立体照片的盒子(图13-11),采用了当时的高档家具、钟表外壳、首饰镶嵌等工艺制作方法,在外观上极尽奢华之装饰,玉佩镶裹、金丝环绕,其豪华的程度,远超于它的实用价值。我们可以想见主人的身份地位,非富即贵。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年立体摄影的观赏,是西方上层社会非常奢侈而时尚的事物。



图13-10  豪华型观片器
吴钢  摄影


图13-11  豪华型立体片储片盒
吴钢  摄影

由于有了火棉胶透明立体正片,观片器也有了改进,开始采用遮光较好的箱型设计,在暗箱的后部,加装透光的磨砂玻璃,对准光源观看,效果更佳。当时比较富有的人家,都添置了立体观片器,就像现在家庭的电视机、DVD机,我们可以称之为家庭式立体观片器。简单的可以手持,像小型望远镜,需要把透明片插进镜头后面的片槽,阳光照射到观片器后面的磨砂玻璃上,再照射到透明片上,就可以通过镜头慢慢观看了。

图13-12为RICHARD牌小型手持木制立体照片观片器,外形像一个望远镜。法国巴黎1870年生产制作,观片器前方有两个目镜,侧面有插片口,插入玻璃版正像立体照片,观看者可以通过目镜观看里面的立体照片。侧面还有两个旋钮,上面的旋钮可以前后移动目镜调节焦距,而下面的目镜可以调节两个目镜之间的间距,以适应不同眼距的观看者。在观片器中,装有调节目镜间距的装置很少。后面的背板可以翻开,上面有磨砂玻璃透入光线。上方的天窗可以打开,观看里面的情况,天窗里侧有玻璃反射光线。


图13-12  RICHARD牌小型手持木制立体照片观片器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13-13  后盖上有磨砂玻璃投入光线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复杂一些的家庭式立体观片器有箱式设计,可以循环传动,反复自动观看多张照片。传动装置多种多样,有齿轮传动、链条传动、机械顶杆等多种多样,这台法国VERASCOPE RICHARD牌箱式立体观片器(图13-14),1880年在巴黎生产制作。正面上方安装了两个镜头,背面有磨砂玻璃,光线可以照射进入机身内部,照亮立体照片。两个镜头像望远镜一样,可以前后伸缩调焦,由机身侧面的两个旋钮来调节。机身侧面还有两个略大一点的旋钮,是用来驱动机身内的链条,把立体照片一次转动到镜头后面,便于观看。


图13-14  VERSCOPE RICHARD牌箱式立体观片器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13-15  VERASCOPE RICHARD牌箱式立体观片器的后面,可以看到起通光作用的磨砂玻璃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13-16  机身上的镜头、调节旋钮和象牙标牌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13-17  Gaumont牌家庭式立体观片器
吴钢  摄影

如图13-17所示是一台1920年在法国巴黎生产的高蒙(Gaumont)牌家庭式立体观片器,其机械部分更加先进。这台机器的镜头下面有储存透明片的抽屉式片盒,片盒上有插槽。取出片盒,把立体玻璃版透明照片依次装进去。打开后面的盖板,可以看到这种观片器里面有传动装置,通过摇把的力量,可以把透明玻璃版照片依次用顶杆“顶到”两片透明的后面,通过透明片后面的磨砂玻璃透进来的光线观看。已经购置了家庭观片器的顾客,除去观看自己家里人拍摄的家庭照,也可以到商店里购买现成的套片。这些套片是制造商根据市场需要制定选题,然后组织拍摄,编辑后成批地生产出来,包装后加上文字说明,在商店里出售,题材包括风光、地理、人文、故事等,就像现在的录影带和光盘商店。可以想象,在那个没有电影、广播、电视的年代,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看一看立体照片,实在是一种直接和真实的精神享受。



图13-18  镜头下面是抽屉式片盒
吴钢  摄影


图13-19  把立体玻璃版照片插进片盒
吴钢  摄影


图13-20  打开观片器后面的盖板,可以看到里面的传动装置
吴钢  摄影

这种立体观片器不但进入了千家万户,也设置在公共场所,体态比较大,通常有一人多高,方便人们站立着观看。我们可以把这种立体观片器称作是公众式的,有的是政府投资设置,有的是公司厂家设置,在普及知识、文化传播、推广介绍、广告宣传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作用。这种大型的立体观片器,由于体积庞大,可以承载更多立体照片。而且里面的片盒是成套供应的,可以很方便地更换。更换时只要把观片器的上部分翻开,把观片器下部分的片盒抽出来,再更换一套新的片盒放进去,就又可以观看全新的立体照片了。过片系统采用链条传动,转动旋钮,就可以把下面的几百张立体照片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最上面来。

在这些大型观片器中,也有一些大型的豪华公共式立体观片器,如图13-24所示的这台是我见到过的体积最大、最为豪华的一台。机体上部用镀银花纹装饰,有立体观片镜头,投币口,过片摇把等。这种公共式的立体观片器风行于市、持续了很长时间,在文化交流的普及和传播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一直到电影、广播、电视出现以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在,法国的旧货市场上还有大量各型各色的盒装玻璃版立体照片出售,可见在当时它是十分普及和流行的。


图13-21  公共场所使用的立式立体观片器
吴钢  摄影


图13-22  立体照片片盒的过片系统和过片旋钮
吴钢  摄影


图13-23  成套供应的立体照片片盒
吴钢  摄影


图13-24  豪华型公共式立体观片器
吴钢  摄影


图13-25  豪华的公共立体观片器的银饰和过片摇把
吴钢  摄影


图13-26  公共立体观片器正面光有观看立体摄影的观片镜头,右下方还有投币口
吴钢  摄影


图13-27  Le Taxiphote箱式观片器
吴钢  摄影


图13-28  Le Taxiphote箱式观片器上的调节视距的装置

上面提到的这种箱形观片器,机身上的两个观片镜头是最精密的部分,当然都要有调节焦距的功能,这样才能看得清楚。也有些厂家考虑到人两只眼睛之间的距离是有差别的,有的人距离远些,有的人距离近些,如果两眼不能完全对准观片器上的两个镜头的中心位置,会影响观看效果,所以一些厂家生产的高档箱式观片器,比如法国的Le Taxiphote(图13-27),在两个镜头之间加装了调节视距的装置,并且有刻度标出两个镜头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观看者两眼之间的距离来横向调节,这无疑为一些儿童观看者提供了方便。总之,家里有了这种多功能调节的观片器,男女老少都可以方便地观看并使用它。

谈到了两眼之间的距离对观看的影像,那么拍摄时是否也要考虑到两眼之间距离的差异对成像的影像呢?确实如此,一些立体相机生产厂家考虑到了这一问题,所以有些高档立体相机上也增加了根据拍摄者两眼之间的距离来调节两个镜头的间距的装置。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皮腔伸缩调焦的立体相机,镜头后面有镜后幕帘快门装置,镜头板上在两个镜头的中间部分,已经安装了调节两个镜头据安居的旋钮和螺杆。

直到现在,这些立体照片还在发挥余热。我曾经在巴黎看到过一个立体摄影展览,展出的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立体摄影作品。展厅里没有挂一张照片,墙上都一排立体观片孔,每个观片孔上有两个镜片,镜片后面是黑色的小型暗箱,暗箱底部有两片透明玻璃版立体正片,后面有灯光照明。观众把两眼靠上去,可以看到清晰逼真的立体效果。虽然这是一百多年前的照片,观众却感到自己实实在在地站在了历史的遗迹之中,如此身临其境的感受,实在是其他摄影展览无法企及的。


图13-29  皮腔伸缩木制立体相机
吴钢  摄影


图13-30  相机正面图,镜头板上在两个镜头的中间部分,已经安装了调节两个镜头间距的旋钮和螺杆
吴钢  摄影

立体摄影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说在摄影术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立体相机的身影。我们知道,木制折叠相机曾在火棉胶时代大行其道,统领相机产业数十年之久。如图13-31和图13-32所示就是两台大型木制折叠相机,同一个品牌和型号,分别生产出来有一个镜头的普通相机和有两个镜头的立体相机。这两台姐妹相机都可以折叠起来,底版压套在镜头上,变成面板,打开后,面板翻下,变成底板,底板上的圆形铜圈上有三个卡口,可以与木制三脚架上的三个脚连接,这也是早期的脚架与机身的连接方式。



图13-31  单镜头的普通木制折叠相机
吴钢  摄影


图13-32  双镜头的木制折叠立体相机
吴钢  摄影

正是由于立体相机奇特的观赏效果,民众对其热情极高,许多相机生产厂家为了争夺顾客,后背上标出卷片距离的窗口位置和大小,如图13-33所示就是一台工厂试制的手工立体相机,后背上标出卷片距离的窗口位置和大小,打开后背后,可以看到机身上有两个方形取景框,而后背上有过片计数用的圆形红窗。如图13-35所示是1905年生产于法国巴黎的Jules Richard相机,根据这台手工相机生产出来的可以更换后背的金属立体相机Verascope,有两个Goerz消像散镜头,焦距为85mm,光圈为F6.8,可以拍摄12张尺寸为7cmX13cm的平板感光版,也可以更换后背,使用胶卷拍摄。


图13-33  立体相机的试制机型
吴钢  摄影


图13-34  试制机型的后背
吴钢  摄影


图13-35  Verascope立体相机打开机身后背,可以看到计数红窗
吴钢   摄影

如图13-36所示为H.Mackenstein立体相机,采用木制机身,真皮包裹,1893年生产制作于法国巴黎。拍摄尺寸为8cmX18cm。18块感光版,每一张照片的尺寸为8cmX9cm,由弹簧压板驱动,在背板上拉动卷帘门式的滑动插板,感光版依次移动到镜头后面拍摄。机身前面装有两个蔡司镜头,光圈为F8,焦距为110mm。两个镜头上都有不同大小圆孔的转盘式光圈设备。装有两个镜头的镜头板可以整体前后移动调焦,通过机身右侧的螺旋钮,用齿轨调节镜头板前后移动。这台相机最大的特点是其取景器,机身上有一个翻出式的光学取景器,把后面的片盒拿掉,可以看到机身内部,在两个镜头之间,还有一个小型三角形的取景器藏在里面,扳开卡板,取出这个三角形取景器,装在机身上方的卡座上,就可以利用反光镜进行俯视取景拍摄了。速度调节旋钮在面板上,分为1-6档,1档速度最快,6档速度最慢,光圈由带不同大小的圆孔构成,依次旋转到镜头前面。此机为最早期可以通过推拉插片、自动换片的立体相机。


图13-36  H.Mackenstein立体相机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13-37  机身的前部和后面的片盒可以横向拉开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13-38  两个蔡司镜头和光圈、快门装置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13-39  拉动背板可以自动更换感光版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13-40  机身上面的运动取景器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13-41  旋转旋钮,镜头板可以前后移动对焦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13-42  机身内部藏着反光式取景器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在干版火棉胶问世之后,摄影师再也不用在拍摄前往玻璃版上临时涂布火棉胶了,玻璃版感光片开始由专业制造商生产销售。这些最初的感光材料制造商在生产普通片幅感光版的同时,也开始生产这种长方形的、上面可以排列两张照片的、专业供立体相机使用的玻璃版感光片,使用者买回后,装在相机里就可以拍摄了。


图13-43  美国柯达和法国Lumiere公司生产的玻璃版立体底片
吴钢  摄影

伴随着摄影术的发展,立体摄影也列入到中国,特别是观景器和立体照片,开始在中国大城市里出现。在中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西洋景这样解释:“1.民间文娱活动的一种装置,若干幅画片左右推动,周而复始,观众从透镜中观看放大的画面。画片多是西洋画,所以叫西洋景。”记得我小时候在天桥看拉洋片的,表演者人称“小金牙”,是天桥“八大怪”之一的“大金牙”的徒弟。“小金牙”体胖光头,身着长衫,站在高台之上,敲打说唱,台上有画片翻动,人们围着高台听唱看画,都是免费的。但是要坐在台前的凳子上,透过镜片看台子下面的画像,就要交2分钱,那时候2分钱可值钱了,饭馆里一盘炒饼也才卖5分钱。不过2分钱看的东西不一样,这里面的彩色画图,五色缤纷,层次分明,像真人真景一样,现在回忆起来,大概就是一种立体摄影画片吧。《现代汉语词典》对西洋景的第二种解释:“2.比喻故弄玄虚借以骗人的事物或手法:拆穿西洋景。也说西洋镜。”看里面的“西洋景色”。至于拆穿西洋景,也就是把上面介绍过的观景器拆开,才知道看得人眼花缭乱的景色,原来就是几张画片而已。

声明:部分文章内容来自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文章

相关老相机

推荐专题
热门故事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