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题目为《摄影者的7个等级》的文章曾经在网络上颇为流行,此文作者将摄影者分成7个等级,其中最高等级的是“摄影艺术家”,作者说这相当于基督教神话中的“天堂”;而最低级的就是“烧器材的意淫者”,即常说的“器材发烧友”,则是身处“地狱”。
很多器材发烧友读完此文后灰心丧气,从此不甘忍受“地狱”之苦,纷纷向往“天堂”之乐。但笔者认为大可不必,因为东西方各路神仙都主张“众生平等”,别说7个级别,即便把摄影者分成77个等级,所有摄影者们在上天面前也并无二致,因为上天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存在的理由,所谓“摄影者的7个等级”不过是有照相机的人在吃饱喝足后产生7种乐趣,无所谓高下之分,仅仅是玩法不同而已。
既然都是追求快乐,自然都会产生终极目标。对于《摄影者的7个等级》中所谓高等级的摄影者来说,要想获得极致快乐,就必须得到“金奖”、“金牌”等,总之,一定是离不开“金”字;而对于所谓最低级别的“烧器材的意淫者”来说,终极目标似乎也得含“金”,这就是各种特殊版本的镀金相机。
哈苏与禄来福来这两个名字,中国摄影人无人不晓,而对于来自民主德国的潘太康6(Pentacon six)可能比较生疏。不过,对于东欧原先那些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摄影师来说,潘太康6可谓大名鼎鼎,捷克斯洛伐克世界级的摄影师简•索德克(Jan Saudek)就是依靠这种中画幅单反相机成名成家的。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款“人民的哈苏”之来历。在二战以前,德国的工业中心在东部,尤其是东部的德累斯顿(Dresden)更是德国的相机工业中心,而著名的卡尔•蔡司公司的总部位于德累斯顿西部不远的耶拿(Jena)小镇。1959年,民主德国政府对相机和镜头厂家进行了优化组合,将Zeiss Ikon、KW(Kamera Werke)、Belca、Altissa、Welta等众多摄影相关企业合后成立了名曰“VEB Kamera-und Kinowerke Dresden”照相机工业托拉斯,并于1964年更名为“Pentacon”集团,以纪念该公司最值得骄傲的发明——五棱镜——“Pentacon”就是“Pentaprism”( 五棱镜)与“Contax”(康泰时)两个名字的组合体。
在潘太康集团组建之前,KW公司就于1956年开发出了6×6画幅的Praktisix相机。这个名字应该是将该公司著名的135相机 “Praktica”(普拉提卡)与“six”(6)两个单词的组合,意为6型的普拉提卡,读音为“普拉提西克斯”。该机后来还进化成Praktisix Ⅱ和Praktisix ⅡA,从Praktisix ⅡA开始,机身底部多出两个方便安装胶卷的圆疙瘩。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因为Praktisix和Praktisix Ⅱ依靠机身内部的弹簧片即可轻松装卸胶卷,整个设计简洁美观,到了Praktisix ⅡA型号,何必要让机身底部多出来两只“脚”呢!新增的这两只“脚”不仅显得累赘,而且相机都无法平放了——除非在三脚架接孔处增加一个厚厚的垫子。
潘太康集团于1966年将Praktisix ⅡA相机更名为Pentacon six,1968年开始又改成了Pentacon six TL,一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停产,相机名字以及性能再也没有改变。
图片展示的Praktisix和Praktisix Ⅱ这两款镀金相机是在意大利加工的。除了机身上原来的镀铬部位改为镀金之外,相机的原始饰皮也被更换成了真皮,由于镀金部位的比例较大,再加上漂亮的饰皮,因此这两款镀金相机更加显得金碧辉煌。
(潘太康120单反“金机”照片均由北京祥升行拍摄)
图注:简•索德克成名之前经常囊中羞涩,因此物美价廉的潘太康6型相机就成为他的主力相机。简•索德克白天在工厂干活,晚上就来到墙皮斑驳的地下室大量拍摄各种各样的人体照片,并因此赢得了国际声誉。
在中画幅数码相机领域,哈苏(Hasselblad)的信任度恐怕无出其右,其实,哈苏的名气更多传承自6×6画幅的胶片相机,特别是经过改装的哈苏相机多次伴随着美国宇航员登月的经历更让哈苏品牌路人皆知。哈苏现在的主要产品是H系列数码相机,它们只是延续了哈苏胶片时代的的辉煌而已。
哈苏品牌于1841年在瑞典哥德堡建立,起初它只是一家经营杂货、服饰和画像材料的小商店。哈苏从1887年开始才经营与摄影有关的商品,哈苏最具代表性的6×6系列中画幅胶片相机诞生于1948年。1957年是哈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此年哈苏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相机系列——500系列诞生。该系列一种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直到2013年,哈苏CEO才宣布哈苏500系列的最后一个产品503CW停止生产。
503CW
1987年,哈苏公司为了纪念500系列相机诞生30周年,限量生产了1400台500C/M镀金相机,编号从“0001”至“1400”。由于500C/M原始相机的镀铬部分较少,所以镀铬改成镀金后,金色在整机中的占比不大。
500CM
哈苏公司后来还发布过503CX以及2000FC/M等型号的镀金相机。
2000FC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哈苏公司发布了503CW限量版镀金相机。该机限量生产61台,每台相机的编号代表从1949年到2009年的每一个年份,如“编号1949(1949-2009)”代表1949年。
哈苏此前的镀金相机通常会保留相机的原始黑色饰皮,而这款503CW镀金相机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也是为了突出喜庆特色,而将黑色饰皮更换成了酒红色皮革。这款限量版镀金相机每台都有一个金色的铭牌,上面刻有哈苏图标以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1949-2009”字样。改机配有Distagon CFi 60mm f/3.5或Planar CFi 80mm f/2.8两种卡尔•蔡司镜头,每部相机配置的镜头是随机的。另外,购买者可以选择在铭牌上刻上哈苏V系统标志或自己的名字。
图注: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登月,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使用哈苏500EL/70型相机拍摄下类人了首次登月的照片。哈苏相机还多次随同宇航员登月,该图是宇航员艾伦•宾(Alan Bean)在月球使用哈苏相机时的留影,他乘坐的是阿波罗12号,登月日期为1969年12月。
禄来福来(Rolleiflex)相机的种类非常繁多,其中既有120单反,也有120双反、4×4双反以及各种135相机。尽管禄来福来的120单反相机在性能方面超越了瑞典的哈苏相机,但在市场影响力方面要差很多,禄来公司最知名的机种在于120双镜头反光相机。近几年被热炒的美国芝加哥“保姆摄影家”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最喜欢的相机就是禄来福来双反相机,因为这种相机的俯视取景方式非常有利于在街头进行隐蔽性抓拍。
禄来福来双反相机的历史比哈苏120单反的历史更加悠久,从1929年的原始版本一直到最新的2.8GX和2.8FX,时间跨度达80余年。禄来福来120双反相机有普及类的禄来可得(Rolleicord)和高端的禄来福来两大系列。
在所有的禄来福来双反相机中,被公认为最经典的型号是采用卡尔•蔡司Planar 80mm f/2.8和施耐得Xenotar 80mm f/2.8镜头的2.8F型,以及采用卡尔•蔡司Planar 75mm f/3.5和施耐得Xenotar 75mm f/3.5镜头的3.5F型。
禄来公司还曾经推出过采用55mm f/4广角镜头的禄来福来Wide双反相机以及采用135mm f4中长焦镜头禄来福来Tele双反相机。
Tele
1983年,禄来公司为纪念F系列相机停产,全球限量发售1500台纪念版的禄来福来2.8F Aurum “白脸金机”。其机身饰皮采用经久耐用的非洲蜥蜴饰皮,金属部分全部采用了镀金处理。
1996年,Ian Parker先生为英国泽西禄来俱乐部(the UK RolleiClub Jersey)定制了100台收藏版本禄来福来2.8GX,不过该机并非真正的镀金版,仅仅在商标等部位采用镀金装饰;1999年,禄来又推出了70周年纪念版禄来福来2.8GX镀金相机,但没有引起很大反响。
2009年,为了纪念禄来福来双反相机诞生80周年,禄来公司发售了一套三机纪念版双反镀金相机,总共限量80套。套装里面的三款相机分别采用了50mm f/4广角镜头、80mm f/2.8标准镜头以及135mm f/4中长焦镜头。三款相机均被名曰Bordeaux Nappa的皮革包裹,共同装在一个核桃木锦盒里。
80周年纪念版
图注:薇薇安•迈尔一生拍摄了约15万张照片,这些照片主要是用禄来福来120双反相机拍摄的。
提到“金机”,就不能不说徕卡。在各相机厂家中,徕卡的镀金相机数量最多,也最为知名。1979年恰逢135相机的发明人,也是徕卡相机之父奥斯卡•巴纳克先生诞生100周年,徕卡公司发布了徕卡R3和徕卡M4-2的镀金纪念版套机。1984年,徕卡又限量发售了1000台徕卡R4单反相机24k镀金版相机。
1997年,徕卡公司发布了香港回归中国纪念版徕卡R6.2镀金相机;在数码时代的2009年,徕卡和其在亚洲的总代理兴华拓展共同发布了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版徕卡MP镀金相机。
徕卡公司并非只对中国人民情有独钟,早在1995年,徕卡公司就为新加坡建国30周年特制了150台徕卡R 6.2镀金版相机;1996年,徕卡还限量生产了700台泰王国国王登基50周年纪念版徕卡M6金机。
为新加坡制
为泰国制
在2013年6月的奥地利WestLicht Auctions拍卖会上,一款名为徕卡Luxus“Karl Henkell”的镀金相机成为全场售价最高的产品,该机以528000欧元(折合人民币4224000元)的高价成交。这款相机由德国企业家Karl Henkell(Henkell Trocken)的家族持有,全球仅此一台,它是1931年进行特别定制的,由现居于澳大利亚的孙儿Hans提供。
这是1932年生产的徕卡Luxus Ⅱ于1932年出产,机身除了镀金以外,还配有蜥蜴皮。作为当时的全球限量款,全世界仅生产了4台。由于其他3台都已下落不明,使得这台本来就价值连城的相机更加弥足珍贵。据说,这部相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一位摄影发烧友收藏,他当时并不知道该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珍贵价值,竟然在在1940至1950年之间无数次使用该机拍照,以致于让相机中的贵族形象变得落魄潦倒。
徕卡现在已经变成了奢侈品品牌,徕卡相机似乎是高端的象征。不过与瑞士的阿尔帕相机相比,徕卡相机当年只是干活的工具,阿尔帕才是真正的贵族。
上面所说的阿尔帕相机并非现在的12系列中画幅技术相机,而是1990年之前的阿尔帕135单反相机。阿尔帕相机之所以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主要因为这种相机的开发宗旨就是专门为有钱人量身打造的把玩工具,而不是给摄影师们生产的工作相机。为了将阿尔帕打造成相机中的贵族,就像其相机说明书中所说的那样:所有相机零件都像瑞士手表那样精准;所有第三方为阿尔帕相机定制的镜头,都必须按照阿尔帕的标准在阿尔帕检测室重新检测,检测合格的留下并打上“ALPA”标志销售,不合格的则原路退回。
为了彰显贵族身份,阿尔帕公司在1980年发布了阿尔帕11si镀金版相机。该机总共生产了705台,每一台都配有精致的木盒。
在胶片相机时代,各个相机厂家都推出过方便携带的135小型相机,如尼康28T、尼康35T、理光GR1、美能达TC-1,不过在今天看来,它们在相机史上的影响力都不及1966年诞生的禄来35相机。禄来35小型相机不仅生产年代最长,而且品种也最为丰富,其中有若干款值得收藏的纪念版型号。
最初的禄来35主要还是人们的便携拍摄工具,后来这种相机逐渐演化成摄影爱好者们品玩的工具。禄来35外形小巧精致,机械感和金属感强烈,如同工艺品一般让人爱不释手。
1970年,禄来公司为庆祝公司成立50周年,特制了1500台禄来35镀金纪念机。到了1995年,禄来公司为庆祝公司成立75周年,又限量发售了900台禄来35镀金纪念机。从1920年到1995年,正好相当于每月一台,而且相机编号也按照年月编序,如02/69号,即代表1969年2月。
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相机就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取代了德国相机的主流地位,但是日本主流相机厂商制造“金机”的兴趣不大,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佳能公司——胶片时代没有发布任何“金机”。与以德国相机为代表的西欧相机相比,日本相机更新速度快,并且以销量大、实用性强见长,这就决定了日本主流相机厂商没有必要像徕卡、禄来那样——被逼无奈之下只能剑走偏锋,去开发镀金纪念版相机以增加卖点。
在为数不多的日产“金机”中,尼康的镀金版FA、宾得镀金版LX最为有名。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德日混血儿康泰时(Contax)。康泰时原是一个属于卡尔•蔡司的德国品牌,德国相机没落之后,该品牌被日本的京瓷公司收购。康泰时品牌归属日本后曾经发布了多款“金机”,如康泰时品牌60周年纪念版的康泰时T2“金机”以及康泰时RTS“金机”。
除了相机厂家专门生产的镀金版相机外,还有种类繁多的DIY镀金相机,其中最为知名的DIY镀金相机在意大利。意大利的镀金相机除了给相机的金属部位镀金之外,还将相机的原始饰皮更换成蜥蜴、鳄鱼或者鸵鸟皮,以彰显相机的高贵。
但是近几年在英国兴起的一家相机镀金机构却认为还是保留相机的原始饰皮更好。这家机构的创办者是英国摄影师奥利弗•布莱克威尔(Ollie Blackwell),他夫人凯瑟琳(Catherine Zoraida)是一位致命的珠宝设计师。
从收藏价值来说,DIY的“金机”不及原厂发行的“金机”,这是因为原厂发行的“金机”都是限量版而且都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因为数码相机的保值价值不及传统的胶片相机,因此相机厂商发布的镀金版数码相机并不多见。现在也有一些第三方DIY了一些镀金数码相机,如著名的奢侈品品牌Brikk在2014年发布了镀金版的“尼康Df相机+尼克尔14-24mm f/2.8镜头”套装,该套装共镀有26克拉纯金,价约高达人民币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