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事溯源》第十章 奇妙的早期换片方法

作者:吴钢   来源:《影事溯源》   
摘要:摄影术发明后,由于法国政府把这项专利技术收归国有,并免费推广到世界各地,使摄影得以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普及开来。人们陶醉于摄影术准确逼真地再现自然和永久完美地记录人


法国巴黎的相机杂志上刊登的相机广告,形容新型的相机可以趁人不备,快速拍摄


图11-1  Guy De Coral牌木制中型折叠相机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摄影术发明后,由于法国政府把这项专利技术收归国有,并免费推广到世界各地,使摄影得以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普及开来。人们陶醉于摄影术准确逼真地再现自然和永久完美地记录人生的神奇功能,没有过多地考虑如何提高摄影的工作效率和简化工艺流程的问题。当时的摄影还是由专业摄影师来完成,普通人觉得摄影术是一种高科技,像谜一样高深莫测。

现在存留下来的木制相机中,绝大部分是每次拍摄一张照片的相机。也就是说拍摄一张照片后,需要摄影师把承载感光版的片盒取下来,再换上另一张片盒,拍摄下一张照片。完全是手动完成,比较费时费力。

如图11-1所示就是一台典型的拍摄单张照片的木制折叠相机,使用铜镜头,有四个原装片盒,为Guy De Coral牌中型木制折叠相机,拍摄幅面为18cmX13cm,1890年生产于荷兰。每个片盒可以在正反两面分别装入一个感光版拍摄。片盒的特点是底部装有两个铜制的拨杆,用以记录此面的感光版是否已经曝过光,由摄影师在拍摄后用手拨动,以免拍摄时错误地再拍摄过的一面又拍摄一次。一般的片盒是在上部有一块白色的象牙制贴片,可以用笔在上面做记号,以免混淆。这种带有铜拨杆记录的,在木制片盒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图11-2  卷帘门式插板的片盒,可以在正反两面各装入一个感光版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11-3  片盒下部的两个铜制拨杆,用以记录这一面的感光版是否已经拍摄过了,避免在同一块感光版上重复拍摄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木制折叠相机更换感光版的过程比较复杂,先要在机身后背的磨砂玻璃上取景对焦,然后把磨砂玻璃从后背拔出来,再把片盒插进去,还要把片盒前面的插板拔出来,使得片盒里面的感光版对着镜头,这时候就可以按动快门拍摄了。有的厂家为了简化换片的过程,设计了一些比较高级的机型,可以在取景对焦之后,把磨砂玻璃“留”在机身上,减少了更换感光版的一道程序。


图11-4  Instantograph牌木制折叠相机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英国生产的木制折叠相机(图11-4)就是一台在拍摄过程中可以“留”住磨砂玻璃的机型。相机品牌是Instantograph,由英国伯明翰的Lancaster公司生产,生产日期1890年,拍摄尺寸为16cmX12cm。此相机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后部两侧共有四个加长螺栓,拧开螺丝旋钮后,加长拉杆可以把后背向后拉开,使得皮腔加长,并且可以倾斜调整,校正变形,设计十分独特。磨砂玻璃取景器调焦后,不必拿开,而是通过铜制的拉杆向后拉开,留出空间来,把片盒插进去,设计十分巧妙。所以该机的磨砂玻璃永远“留”在机身上,避免了磨砂玻璃在拔出来、插进去的过程中丢失或者损坏。机身前方的镜头版也可以上下移动,调整变形。

由于摄影的需求量大,摄影师的生意越来越好,因此需要在机件部分,包括换片结构上更加简化和加快效率,于是相机制造商开始对换片方式进行了一些列改进。


图11-5  相机侧视图,可以看到磨砂玻璃在铜制拉杆的作用下后移,让开位置,使得片盒可以横着插进去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11-6  机身的后部有金属螺杆调节,可以向后加长和倾斜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11-7  后部带有黑色布袋子的木制箱式相机
吴钢  摄影

木制箱式相机最简单的换片方式是使用了布袋换片,它的换片方式实际上就是用手伸入相机后部的黑色布袋,在黑布袋里用手更换感光版。这台生产于1887年的木制相机,镜头上装有带缺口的旋转圆盘式快门,就是在镜头前装有可以转动的圆盘,圆盘的直径比镜头的直径大一倍,圆盘的中轴装在镜头的外圈旁边。在圆盘的一边有掏空的圆孔,圆孔的孔径与镜头的孔径一样大。平时圆盘上的圆孔偏离镜头,有圆盘的实心部分遮住镜头,圆盘上有弹簧与机身和快门链接,按动快门扳手时,圆盘由于弹簧作用,开始转动。当圆盘上的圆孔转到镜头前面时,开始曝光,圆盘继续转动,当圆孔转过镜头时,曝光结束,此相机的镜头内装有叶片式光圈调节,镜头旁有调节钮,可见镜头的光圈和快门结构设施完备。可以看到,它的机身结构十分简单,甚至没有前后移动的对焦装置,因为后背上也没有取景对焦的磨砂玻璃,但是已经可以在机身内解决多张感光片的换片问题了。它的方法是用木制压板把第一个片盒压紧在相机后部,片盒里面装有感光片。压板后面的片仓中放置另外的一些片盒。当压板前的片盒曝光结束后,用手隔着黑布袋,把木制压板打开,把曝过光的片盒取出,放在片仓中片盒的最后面,再把片仓中的最前面的一个片盒放在木制压板的前面,压紧压板,继续拍摄,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全部片盒拍摄完毕,集中在黑房里取出冲洗。尽管全部都是手动操作换片,方法原始,但在当时已经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了。


图11-8  机身后面的片仓
吴钢  摄影

后来制造商又在上面介绍的机型上进行改进,把布质布袋改成了布质皮囊。这台Josef Vojta牌的木制小型相机(图11-9)体积很小,机身前面面板上的黄色圆钮用来上紧快门,左侧板上面的是B门按钮,下面的事普通快门按钮。带有圆孔的圆盘旋转式快门,有两个反光式取景器,分别为拍摄横幅和竖幅照片取景用。机身后部的上方有盖板,打开盖板,有皮质密封的皮囊。机身后部有可以安装10片片盒的片仓,拍摄尺寸为9cmX6cm。实际拍摄时,先把机身底部的木制插板拉下来,露出片盒上的感光片。插板由小木条粘在黑布上制成,可以滑动弯曲,很像现在的车库卷帘门一样。拍摄后,推上插板,插板把第一张曝过光的感光版和片盒推上去,进入皮囊。摄影者用手伸进皮囊里,把片盒拔出,放在片仓了顺序排列到片盒的最后面。这样,挤退到最前面的未曝过光的片盒和感光版,又可以准备下一次的拍摄了。这种半自动的换片方式,比起上面介绍的全手动操作,已经是进了一大步了。

随着换片技术的改进,生产厂商逐步把皮囊也从机身上去掉,摄影师不必用手隔着布袋或皮囊去抓片盒了。有些机型是利用感光版的落差来更换感光版,因此这类相机的机身体积也就比较大,内部分为上下两部分。


图11-9  后部带有黑色皮袋的Josef Vojta牌木制小型相机
吴钢   摄影


图11-10  相机后面可以看到片仓、片盒和插板
吴钢  摄影

比起1890年在法国巴黎制造的Le Photo-Secret木制机身相机。这是一台典型的法国相机,设计巧妙而周到,有两个反光取景器,分别为拍摄横幅和竖幅照片取景用。打开机身顶上的盖板,可以看到镜头上有横断切口,由此插入带圆孔的插板,通过更换不同大小的圆孔插板来控制光圈的大小。镜头下面是上快门的发条的旋钮,这里采用了钟表制作工艺,像马达卷片器一样,上紧发条后可以开启快门多次。打开镜头下面的底板,可以清楚地看到复杂的快门驱动结构。机身侧面的前方有3个金属妞,上面的是快门保险,按下后就不能开启快门了,同时它也是快门释放钮,拔出后把上紧的发条释放掉;当中的旋钮可以调整3挡速度;最下面的是快门按钮。机身侧面的后方还有较长的过片按钮,可以使整组片盒向前移动。上面有过片的数字显示窗,这样,摄影师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已经拍摄的张数了。打开扳手上方的顶板,看到片仓里有片盒的插槽盒底部的弹簧驱动装置,扳动扳手,弹簧驱动底板,在片仓底部出现缝隙。实际拍摄时,第一张片盒里的感光片曝光后,扳动扳手,第一张片盒从缝隙中掉到机身下部的接片箱里,再旋转扳手下方的过片按钮,直至转不动为止,使后面的片盒前移,第二张片盒移动到前面,准备下一次曝光。重复该过程,直到整组片盒都拍摄完毕,全部掉到机身下部的接片箱里。在暗房里打开机身底板,取出片盒,集中冲洗。整个换片过程快速紧凑,方便快捷。


图11-11  Le Photo-Secret木制箱式相机
吴钢  摄影


图11-12  打开机身顶部的插板,可以在镜头中部的缝隙中插入带有不同大小圆孔的插板,用以改变光圈的大小
吴钢  摄影


图11-13  打开机身下面的底板,可以清楚地看到复杂的钟表式快门驱动机构
吴钢  摄影


图11-14  机身的侧面有快门按钮和换片扳杆,还有过片数字显示窗
吴钢  摄影


图11-15  打开扳手上方的顶板,看到片仓里有片盒的插槽和底部的弹簧驱动装置
吴钢  摄影

木制相机的换片方法,除去前面我们介绍的,是将拍摄完毕的感光版存放在机身内部,等全部拍摄完毕后,到暗房中取出统一冲洗。还有一些木制相机采用了外接片盒存储的方法。法国巴黎在1895年生产的木制手动换片相机Ferrotype(图11-16),就是采用了金属承载盒接纳拍摄过的感光版的换片方式。其机身上加装了Petzval镜头,感光版的尺寸为4cmX7cm。此机独特的地方在于它的机身分为上下两层,换片方法也与众不同。把机身上方的盖板打开,可以看到里面的片仓和顶杆,顶杆里面装有压紧弹簧。向外抽出顶杆,把装有感光版的片盒放入。用顶杆顶住片盒的中间部位,弹簧发力,把感光版压向机身的后部。此时把机身后面的插板向上拉起来,再用力向下方插进去,就把一片感光版顺着木槽压到了下面的机身后部,也就是镜头的后面,此时就可以拍摄了。拍摄结束后,把金属承载盒插接到机身的下方,拉开机身下面的插板,感光版依靠自身的重力,掉到承载盒中,待到承载盒装满,就可以拿到暗房冲洗照片了。这样的换片方式虽然比较复杂,但是机身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所以换片过程比较方便,可靠性比较强。


图11-16  Ferrotype双层机身相机和承载盒
吴钢  摄影


图11-17  把机身上方的盖板打开,可以看到里面的片仓和顶杆
吴钢  摄影


图11-18  向外抽出顶杆,把装有感光版的片盒放入
吴钢  摄影


图11-19  用顶杆顶住片盒的中间部位,弹簧把感光版压向机身的后部
吴钢  摄影


图11-20  把机身后部的插板向上拉起来,再用力向下方插进去,就把一片感光版顺着木槽压到了下面的机身后部
吴钢  摄影


图11-21  拍摄结束后,把金属承载盒插接到机身的下方
吴钢  摄影


图11-22  拉开机身下面的插板,感光版依靠自身的重力掉到承载盒中
吴钢  摄影


图11-23  狭长的Nodark木制箱形相机
吴钢  摄影

木制相机不但有更换感光版的问题需要解决,还有一个就是更换感光版的数量和更换速度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如何使得摄影更加快速化和连续摄影。美国纽约的Popular Photograph公司在1899年生产的木制机身相机Nodark,此机型就像是一台狭长的机关枪,片仓里可以装在更多的感光版。

Nodark木制机身相机,镜头焦距为127mm,光圈F10。扇形的钢片快门当中有圆孔,由精巧的弹簧驱动左右摇摆,控制镜头的开启曝光。这台相机最大的特点是使用6.8cmX8cm的玻璃版感光片,可以连续拍摄26张照片,如此多的拍摄张数在当时是令人惊叹的。摄影师在拍摄前需要在暗室内把机身的背板拆下,抽出装载感光版的片仓,把感光版装进去,然后推入机身。片盒边上的铜制齿轨与转片圆盘上的齿轮咬合,机身下面装有金属感光版承载盒。拍摄后把插板拔开,曝光后的感光版利用自身的重力掉入承载盒,这时把插板推上,防止没有拍摄的感光版曝光,把已经装进感光版的承载盒的盒盖翻上盖好,从机身上取下来。然后旋转机身侧面的过片旋钮,旋钮上有计数装置。旋钮通过齿轨装置驱动片盒向前运动,一块未感光的感光片到达拍摄位置,再装上一个新的承载盒,整个过程只需要数秒钟,就可以拍摄下一张照片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已经算是十分方便快捷了。


图11-24  打开背板,可以看到装载26张感光版的片仓
吴钢  摄影


图11-25  承载感光版的承载盒和插板
吴钢  摄影


图11-26  转片圆盘上的过片旋钮和拍摄张数的计数器
吴钢  摄影


图11-27  E-Suter木制相机
吴钢  摄影

如图11-27所示为瑞士在19世纪未生产的核桃木机身的E-Suter相机。这台相机的特点是机身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相机部分,前面有镜头和旋钮式上紧快门装置,快门的镜头后面装有圆形光片,上面有圆洞,旋转起来,当圆洞转到镜头后部时镜头开启,圆洞转过之后停止曝光。机身的左侧有调节快门速度的旋钮,我们可以看到,该机的速度从1/2s到1/150s。机身右侧的金属拉杆上有调节焦距的刻度,控制机身上部和镜头板的伸缩。

这台相机的镜头下面是片仓,可以承载20片9cmX12cm的玻璃感光版。玻璃版预先放在专用的金属卡座上,用机身前下方的弹簧压板挤压到机身下部的片仓里。拍摄时拉下机身底部的插板,再推上插板时,把一块装在有玻璃版的金属卡座推入机身上部,位置刚好在镜头的后面,曝光后拉下插板,已经曝光的感光版被机身后面的弹簧向后推,掉到机身下部的片仓里,刚好落在插板后面。而没有感光的感光版由于弹簧的作用退到插板的前面,推上插板,这块新的感光版就被推入机身的上部了。如此循环往复,一次装片,可以拍摄20张照片。插板旁边有齿轨调节的计数器,每一次抽插插板,插板上的卡口都会带动计数器转动一格,这很像现代相机上的过片计数器,可以显示拍摄的张数。

从图11-33中可以看到,这台相机的换片自动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不但可以自动换片,而且可以自动统计拍摄张数。


图11-28  从机身内部可以看到镜头后面的圆片形快门
吴钢  摄影


图11-29  打开盖板,可以看到镜头下面的片仓。片仓能承载20片感光版
吴钢  摄影


图11-30  机身左侧调节速度的旋钮
吴钢  摄影


图11-31  感光版用顶板上的弹簧压紧到片仓里
吴钢  摄影


图11-32  从机身后面,可以看到底部的插板,正在把一块感光版向上推到机身上方,也就是镜头的后面位置上
吴钢  摄影


图11-33  插板在抽插运动时带动计数器上的圆盘,转动计数
吴钢  摄影

万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随着可以卷曲的胶片---胶卷的问世,木制相机逐步被金属机身相机所取代。各式各样的平板感光版换片方式也逐步让位于简单易行的胶卷过片方式。时至今日,自动过片、自动计数、自动倒片技术已经普及到最简单的傻瓜相机上。但是,随着以数字方式记录影像的数码摄影的兴起,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更加简单快捷的数码“过片”和记数模式对胶卷的自动方式构成威胁,它甚至可以随时“倒片”观看拍摄效果,也可以随时把它们删去,而没有耗材的浪费。汉代人说:“后之观今,如今之视昔。”我们研究这些最到期的、神奇玄妙的换片方法的诞生与消亡,或许会对摄影技术将来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声明:部分文章内容来自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文章

相关老相机

推荐专题
热门故事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