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MEDALIST:620相机的王者

作者:摄影世界   来源:《摄影世界》   
摘要:柯达MEDALIST相机首发于1941年。这一年,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迫使希特勒向美宣战,柯达不可能继续使用设在德国的生产基地,高级相机也开始转由本土生产。

“金奖得主”的身世

创意文化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柯达公司一度是美国创意文化最为活跃的产业集团之一,其创意理念在业界曾独领风骚,产业文化得到极大发展,产品规格亦成为业界和市场的标准。但柯达往往过度创意,造成产品昙花一现,Disc(盘式)规格的产品就是典型实例,APS先进摄影系统【注】也在柯达的创意理念中过早凋零,甚至柯达整个产业最终也断送在自己的超级创意之中。

1930年代初,柯达与德国在相机技术与协作生产方面有着密切的合作,这方面的产品如1933年搭载Leitz 5CMF3.5 Elmar镜头的柯达Pupille相机和稍后的柯达雷汀那(Retina)系列。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乃至一度中断了这种合作。不过,战争期间柯达的产品研发和生产并没有受到影响,相反更为活跃,一些产品转向军方。柯达MEDALISTⅠ型相机即是一款曾被美国海军选用的中画幅相机。在该机海军版的说明书里,第9页就印有一张海军士兵使用MEDALIST I型相机的照片。

柯达MEDALIST相机首发于1941年。这一年,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迫使希特勒向美宣战,柯达不可能继续使用设在德国的生产基地,高级相机也开始转由本土生产。柯达MEDALIST即是柯达在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Rochester)工厂独立生产的使用620胶卷(画面标称尺寸为60×90毫米,实际为57×84毫米)的顶级相机。

MEDALIST与当时的中画幅折叠相机和小画幅的雷汀那等相机都不同。中画幅折叠相机设计上考虑的是便于携带,小画幅相机则更多考虑使用的便利性,而MEDALIST相机设计上几乎没有考虑便携性和便利性,而是更多地考虑了风格化和自身造型的艺术性。

MEDALIST意为“获奖者”,用在这架相机上大概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相机性能出类拔萃;二是希望使用者能用它拍出优秀照片。近十几年来,不断有MEDALIST相机远渡重洋流入中国,形成一个MEDALIST发烧群体,并在这里获得“金奖得主”的美称。

“小胖子”的N种面貌

柯达MEDALIST采用全金属构架,整体结构透射出机械产品的美学意境。这一点从它可伸缩的艺术化调焦螺纹上展现无遗,这种千斤顶模式的互逆结构双套筒镜筒不但美观,而且实用,可快速旋出/收回镜头、快速调焦,同时也适当缩小了相机非工作状态下的体积。机身设计更是摒弃常规,为了收纳调焦镜筒,厚度达到95毫米,但看起来并不蠢笨。背带挂耳和品字结构的光学取景与测距器等部件巧妙呼应,加上工艺性的弧线设计,浑厚圆润又不失美观和专业感,国内使用者又爱称其为“小胖子”。

柯达MEDALIST有I型(1941-1946年)和II型(1946-1952年,见图4)两个型号,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II型机统一装备了内凹式闪光灯接口,取代了调焦微调手轮。由于镜筒上的调焦环不但操作快捷,而且很精确,取消辅助调焦轮影响并不大。II型机美观性略有下降,操控方面则更趋合理。

一般来讲,I型机的调焦镜筒为黑色,II型机则为金属白色,但也有例外,因为不同批次的机型又有微小差异。I型机出现过3个版本:一个是没有闪光同步接口的产品;另一个是配备老式双柱形闪光接口的产品;第三个是进化为单柱形闪光接口的产品。从现有资料分析,海军版是没有闪光接口的那一种,它可以通过带闪光接口的专用快门线连接单次闪光灯。

机身主要设计特点

柯达MEDALIST系相机的快门共有10挡,红箭头、红字为慢速快门,有B/1/2/5/10共5挡;黑箭头黑字为较快快门速度,有25/50/100/200/400共5挡。对镜间中心快门而言,这个快门范围在当年已经很完备了,1/400秒的速度可以应付运动体的拍摄。为获得稳定高速,MEDALIST相机采用了5叶片快门。快门的上弦扳手设在取景目镜的下方,可实现多次曝光。为避免镜头回缩状态下误按快门,相机有保险装置,只有当焦点进入无限远后才可按下快门。

MEDALIST的圆形测距盘也比较独特,它位于相机顶部取景器右侧,联动测距。逆时针旋转调焦环将镜筒旋出至无限远焦点时,联动测距盘进入工作状态,显示的距离在4英尺至无限远之间游动,同时显示景深范围。取景器左侧的胶卷记忆盘与测距盘左右对称,既美观又实用。

MEDALIST I型机的快门按钮有锁定功能,B门开启时可以锁定快门,曝光完成后再解除锁定,实际上是T门,严格来讲应称其为B门锁。这一实用功能在当时高级135相机中常见,但发展到MEDALIST II型时不知何故被取消了,使用者可以用带锁的快门线来实现这一功能。

抗衡德系产品的镜头

MEDALIST相机镜头采用了当时最好的柯达·埃克塔(KODAK EKTAR,见图13)。由于柯达一直主打普及相机市场,如此高端的镜头在其历史上并不多见,该镜头焦距为100毫米,最大光圈F3.5,有镀膜。国内外网站上对埃克塔镜头赞不绝口,《摄影镜头史》一书著者Dr.Rudolph Kings Lake将埃克塔的设计列入福伦达Dynar一类,同样设计的名镜有福伦达的Heliar和Dallmeyar的Pentac;著名相机收藏家Jason Scheidar披露他在实验室的测试结果,认为此镜各方面的表现和蔡司Planar(普兰娜)不分伯仲;摄影大师亚当斯写的《相机与镜头》(Camera And Lens)书内有一幅插图,画面上一群羊背光而立,他认为要有柯达的MEDALIST和埃克塔镜头才能拍到如此优美的照片,等等(摘自http://www.6ccn.comulture/20088151015147341.html)。更有一些网友将他们用MEDALIST相机拍的照片发在网上,引起一片赞扬。这也增加了MEDALIST相机在中国的人气指数,毕竟它是目前画质能与2000万像素以上数码单反相机叫板的传统相机之一。

MEDALIST相机的埃克塔镜头质量究竟如何?笔者做了个简单测试,用负片和反转片各拍了一个胶卷。从户外实拍的照片看,埃克塔镜头的细节表现比较到位,也无暗角和色彩夸张,暗部层次表现良好,但明锐度略显不足。不像有些日本镜头,以提高色彩饱和度和反差来提升视觉效果。总体而言,埃克塔镜头光学素质优秀,1940年代是柯达能够抗衡德系产品的唯一力作。

取景/对焦和画幅改造

柯达MEDALIST相机还有许多其他特点,比如:虽然取景器与测距器独立,但它们都在目镜的同一窗口内上下排列,方便在测距和取景间切换,与整合测距器的取景装置并无太大差异。这样的设计不利于快速抓拍,更适合精雕细琢的拍摄。

该机一个显著优点是裂像对焦的测距基线长达62毫米,对焦精度很高。相机后盖可以从任意一边打开,也可完全摘下,开启方式相当巧妙;自动计数也是该机一大特点,在当时是先进功能。相机后盖上也保留有计数窗口,可以辅助安装胶卷,计数器出现故障时候也可派上用场。此外,相机还可以更换翻拍取景装置,使用散页片后背,用调焦屏直接取景拍摄。

MEDALIST使用的620胶片宽度上同120胶片一致,所以当620胶片退出历史舞台时,许多MEDALIST相机玩家便将其改装,用120胶卷拍摄。这种改造并不难,因此DIY者颇多,网上有相关介绍文章,美国也有专门改造这类相机的地方。美国的二手相机市场上也有改造好的MEDALIST相机,买来装上120胶卷就能拍摄。当然,从收藏角度讲,未经改造的相机更有价值。

选自《摄影世界》2014年第1期

声明:部分文章内容来自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文章

相关老相机

推荐专题
热门故事
to TOP